close

981002010 高楚函

 

Emily Dickinson的這兩首詩都是在敘述有關於名聲、名譽,並用一定的程度的比喻來讓詩中所要強調的主題更活靈活現。此次報告主題為”Society”,而社會上的某個議題也是越來越嚴重,那就是人們汲汲營營的追求名利。

“I’m Nobody! Who Are You!”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首先,詩的開頭問:我是個無名小卒,你呢?你也是嗎?接著把對方的答案當成肯定的,說:那就有我們倆個了耶,但不能說出去喔!「他們」會排擠我們,你知道的。這裡就開始有另外一方出現,那些他們是誰,又為什麼要排擠,作者這時先留下個伏筆。接著出現的好像是自己的心聲,說:當個大人物是多麼的無聊、沉悶啊,多像隻在大庭廣眾下的青蛙,在整個六月(夏天)一直呱呱叫自己的名字,對著令人羨慕、讚美的沼澤。其實在這首詩裡是用青蛙來比喻那些有名的大人物(somebody),並與無名小卒(nobody)對比。一開始是表現出那些不追名利的人是很少數的,而且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所以那些默默無名者才會說不要告訴其他人,接著重點開始出現,當個名人是很無聊的,作者用比喻手法說明那些成天闊談的名人就像是在池塘呱呱叫的青蛙一樣,這不僅只是比喻還帶有濃厚諷刺的意味。最後一句的“admiring bog”也是個很值得深思的部份,bog是沼澤,而這個單字通常是會聯想到灰暗、骯髒或是一些負面的想法,然而這卻是很值得讚賞的,這裡這樣寫是很矛盾的。青蛙對著沼澤,就好像是名人對著某些對象訴說他的高論,而這裡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那些對象可能是老百姓也可能是大眾媒體,因為名人的言論而崇拜或是分不清事情的對錯,只認為大人物所說的話都是很完美的。

閱讀完這首詩,我很驚訝用這種比喻,真的很貼切並完全符合現今大部分名人的形象,夏天池塘邊的青蛙有時真會令人抓狂,一直叫一直叫真的很惱人,這時對比上那些廢話一堆只會開空頭支票的政治人物還真有幾分相似。對於最後一句話我最有感觸,雖然不能很明確的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對象為何者,但以我現在還是個小老百姓的身分會認為,或許我們是該省思在生活中,是否曾因為自卑或是懼怕惡勢力、主流社會而忽視自己的權益,並一味的認為那些享有社會較多資源或是地位較高的人表達的意見才是最正確的,藉由這首詩,希望閱讀者能像我一樣或多或少體認到自己並沒有矮人一截,大人物說的話並不是永遠都是正確,我們也不該盲目追求、跟隨他們的說法去做,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才是真正看似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Fame is a fickle food”

Fame is a fickle food

Upon a shifting plate

Whose table once a

Guest but not

The second time is set.

 

Whose crumbs the crows inspect

And with ironic caw

Flap past it to the Farmer’s Corn –

Men eat of it and die.

光是開頭我們就會發現作者把名聲比喻成一個易變、無常的食物,而那食物是放在一個會一直轉換的盤子上,再來接著說明一開始要是坐在貴賓席的位置,但後來那桌子就不會有人再幫你安排了,也就是只有坐一次的機會。第二段的whose crumbs就是在說名利的小屑屑或是任何可以跟名利扯的上邊的東西,而這些即使是微不足道像麵包屑的小東西,就連烏鴉都要用牠的爪子去撥一撥,仔細的檢查那些東西,而最後烏鴉的選擇是飛到農家那裡吃玉米,反倒是人類吃了之後就死了。這首詩在前面是運用比喻的手法,名利是世俗多人追逐的目標,但它是靠不住也最容易改變的,不僅食物無常,連放的容器都一直改變,這就表示名利的不可捉摸,接著又提到那為客人設的座位只坐一次,其實是在暗示一生中大部分的人只能享有一次名利的巔峰,很少可以失而復得好幾次,所以不僅僅是無常,名利這個虛無的東西也是很難說要就要的。到了第二段就完全用了一個很諷刺性的手法,「名利的麵包屑」簡單來說就是殘餘的價值,代表的意義是極小,微不足道的,裡頭又提到烏鴉,烏鴉是一種很不吉祥、不吉利的一種動物,通常帶給人的形象是負面的,連烏鴉都不會想吃名利掉下的小東東,寧可吃農莊裡的玉米,而我們人類卻很開心很一味的追求,這樣的結局就是吃了以後→死路一條。

這裡運用這樣的比喻也是十分諷刺的,感覺有點像是我們人類連烏鴉都不如的感覺,連那種生物都知道名利是不好的,但我們仍是汲汲營營的渴望得到,最後一句很簡短的就說:「吃了之後就死了」,其實要讓我們深思的是,當我們執意要追求心中以為的最好,下場有時並不是自己可以料想的到的,有名聲固然是件好事,但一切都順應自然而不是強求,畢竟當個名人、享有過多的權力地位,有時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這兩首詩,都用很鮮明的比喻手法來諷刺人類過度追求名利,藉由這樣主題的詩篇,我理解到不僅僅只是文學所用的筆法,最重要的是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該有的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pan1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